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議題松不僅翻轉學生腦袋,更是顛覆了我的腦袋!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圖:UniHub 有你好棒

圖:不到24小時做出來,可以感應跌倒的鞋的原型



揭開議題松的神秘面紗

很榮幸受弘光物理治療系陳志鳴主任邀請,擔任智慧物理治療議題松的評審,從未擔任過評審的我,內心非常地雀躍,不僅期待能觀摩主辦單位如何進行課程設計、更期望能以旁觀者的角度,貼近這些隨機組成的團隊,了解這些團隊如何從了解目前痛點、創意發想、製作原型,甚至是驗證,但又害怕本身能力不足,無法針對團隊所做出的產品進行較具體的建議。如此矛盾的心情,唯有親自體驗並揭開神秘面紗才有辦法了解!
讓物理治療不再是物理治療、資訊管理不再是資訊管理!

雖然,過去曾參與過類似兩天一夜的使用者經驗工作坊,集結了各領域的人才,也是以觀察與了解痛點、創意發想,但很少有機會進一部製作出原型並驗證。最近流行許多Maker參加的黑客松、硬體黑客松,也是類似概念。但,此次由:有你好棒,結合弘光物治、資管合辦的議題松,透過隨機混合兩領域的學生團隊,觀察特定物理治療所面臨的議題,用科技的方式來解決,我想這是台灣的創舉!

不僅翻轉學生腦袋,更是顛覆了我的腦袋!

第一天下午的跨域共學工作坊,分別提供組隊好的團隊派員參加:
1. 物理治療入門工作坊:讓資管的人了解治療師在想什麼

2. 穿戴式雕塑工作坊:如何製作出一個能夠簡易展示並呈現概念的裝置

3. Inventor2 + Arduino 工作坊:讓治療師了解基礎程式運作方式

當然,能帶領這三堂把人抽離本身專業的工作坊業師,當然是高手中的高手,才能將一個,完全無法理解跨領域知識的隊員,瞬間提升遠遠超過一甲子功力!由於無法開影分身術,因此,只能參加我最想學的Inventor2 + Arduino工作坊。課程結束後,我只有一個感想:真是羨慕現在的學生,手邊有極多的資源、且容易快速上手並實現概念,在當時還是念醫學工程的我,連作夢都不敢想的事!

從組隊到開發出產品原型不到24小時

共7個團隊在24小時不到的時間,發展出各自針對觀察到的痛點,結合物理治療專業、並透過軟硬整合方式,產出7件原型作品,且立即進行Demo Show,每個原型都有其想解決現有物理治療所面臨的問題點,並透過展示設計出來的功能,讓現場的來賓能夠快速了解與融入情境。這是非常難的事情!每件作品都讓我非常驚訝,因為以我本身現有的能力,是不可能在24小時內完成,也真慶幸我是來當評審,不是組隊來跟這些團隊競賽!!



如何將原型進一步驗證與優化將是一大挑戰

公布募資結果、評審分享後,自己仍留下來聽完所有團員們與業師的想法,發現好多的團員,都非常認同且強烈期待下一次,能夠繼續參加這種快速壓榨腦力與創意的跨域議題松。我想這對主辦此場課程的主辦單位,無疑是一種振奮人心的鼓勵,因為它激發了不僅是學生對於本身專業領域上學習的動機,不再是不知為何而學,更是激發老師們對於教學的熱忱。



在此衷心期盼,有更進一步的LV1的模組推出,結合更多專業領域,讓製作出來的原型,能夠更加成熟穩定、並快速地進一步探討是否具有商業價值與商業模式,或是協助團隊成員了解,針對原型製作後何時進行修正、何時必須砍掉重練….等,否則,以LV0所達到開發出來的原型,尚不足以讓治療師,能夠真正應用在臨床或進行產品測試、也無法進一步了解失敗的原因。並且,更加期盼,此種議題松未來能夠有機會帶領在健康促進領域開發的我們,開發出更符合使用者需求與解決使用者痛點的產品!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工作所造成肌肉骨骼傷害(不適)的原因你中了幾個?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頻繁打掃家裡也是一種工作

之前擔任治療師時期,我家老媽時常抱怨手腕及手肘痠痛不舒服,都需要我幫忙按摩並且貼肌內效貼紮舒緩不適感,但是每隔幾周就會出現相同的症狀,因此常被媽媽嫌說:你這治療師一點也不厲害,無法根治手痛的毛病!

我告訴她無法根治的主要原因:是她太認真且頻繁地打掃家裡,例如:洗碗、洗衣服、甚至每天拖地,只要讓手部休息不要再一直惡性循環就會自然復原!結果馬上就會被她唸了一頓,同樣的情節一直在我家上演。後來老媽當上志工組長(較沒空整理家裡)後,我發現:她時常跟我抱怨手痛的情景,居然真的消失了!

工作引起的肌肉骨骼傷害

名詞解釋:
工作引起的肌肉骨骼傷害(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Ds),有很多類似或相關的名稱,例如:重複使力傷害(Repetitive Strain Injuries,RSIs)、累積性肌肉骨骼傷害(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s,CTDs)、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傷害(Overuse injuries )等。

常見原因:
肌肉骨骼傷害,通常是肌肉長時間、重覆、或是不自然姿勢下進行收縮,造成相關的肌腱、腱鞘、韌帶、神經及肌肉之磨損或拉傷,好發在肩、頸及上肢、下背等部位。所呈現出來的一些表現包含:不舒服、疼痛、麻、發炎、灼熱感、腫脹、不適的地方有顏色變化、感覺緊緊的、失去靈活性...等。

通常這些在軟組織不舒服的情況,是逐漸發生,不一定會因為某個誘發事件去造成急性症狀。且會覺得不舒服是一個區域範圍的,例如:整個手肘酸、手腕麻、下背痛..等,很難精準指出到底是哪裡不適。若某個區域不適感,經過長期貼著藥膏或是貼布、觀察自我感覺評估表一直超過三分以上,其實就該小心!延伸閱讀:該如何使用肌肉骨骼症狀調查表,來評估自我不適狀況?

常見的職業病或是相關症狀可能有:腕道症候群、白指症、板機指、網球肘、滑液囊炎、椎間盤突出或是病變....等,以下針對工作可能引起的肌肉骨骼傷害的原因進一步說明。

主要傷害原因及預防

1.姿勢不當(Posture):
可能原因:
工作時常常因為貪圖一時之快,不自覺的產生不良或是不自然的操作姿勢。或是作業時,工具設計不良,造成無法以較佳姿勢用力,亦或維持相同不良姿勢過久,無形之中,肌肉反而比正常狀況下付出更多力量,以彌補不當姿勢下,而損失的應有表現之力量。
如何預防:
就算是號稱最知道如何善用身體姿勢的物理治療師,也很容易忘記自己姿勢不良,而造成進一步肌肉的酸痛問題。因此,常常提醒自己勿為了貪圖方便用錯誤姿勢取物、請同事觀察自身工作姿勢是否正確、避免維持固定姿勢過久,才能預防此問題產生。正確坐姿可以看此篇文章:您的姿勢「坐」對了嗎? 、正確物料搬運及何謂正確站姿,等待之後分享!


2.過度用力(Force):

可能原因:
當人體在進行推、拉或身體負重的作業,其施力超過本身的肌肉負荷時,也是造成肌肉骨骼創傷的主因之一,尤其是長時間靜態施力,例如:長期抬拉過重沙包、裝潢工人抬舉雙手向上鎖螺絲,使得肌肉維持固定長度,或是身體保持固定姿勢,使肌肉無法伸展、放鬆。
如何預防:
避免固定維持某一姿勢並且施力過久,或是需搬運過重之物品,即使用手推車或是分批次進行搬運,提醒自己不要勉強一次搞定,一次搬運重量限制到底為多少可以看此篇文章:工作、搬重物造成下背痛?


3.重複性動作(Repetition):
可能原因:
不斷反覆且高重複性的利用身體相同部位進行工作的操作,肌肉疲勞的恢復趕不上用力的頻率,並超過身體之負荷,累積所造成的肌肉骨骼,也是常見受傷的原因之一。此較常見在手工密集之工作環境,例如:組裝作業員、辦公室打字員、家庭代工婦女。
如何預防:
盡量更換以不同肌群進行之工作,例如:進行不同作業的調配,例如上午手工組裝作業、下午改為檢驗作業。若無法更換作業,則建議拉長每小時休息時間,或是配戴護腕、護膝等保護裝置。


4.振動或是壓迫(Vibration & Contact Stress):

可能原因:
長期操作振動機器,例如:握持電動螺絲起子、電鑽鑽地工人,很容易造成全身振動或是局部振動的肌群、骨骼產生病變,最常見的例子為白指症。另外長期接觸壓力(多為手掌),也使得肌群過度施力造成相關肌肉骨骼之傷害。
如何預防:
如同重複性作業,盡量更換以不同肌群進行之工作,或是可配戴防震手套、拉長每小時休息時間。


5.缺乏適當休息(No Rest):

可能原因:
適度的休息,是一般職場能夠允許的,但是,常因為工作忙碌、趕工...等其他原因造成不願休息或是來不及休息的狀況產生。
如何預防:
人體肌肉骨骼其實是很厲害,在非極大的破壞下,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但,若缺乏足夠的休息,受傷的部位無充分的時間復原、或者是經年累月下來所造成的職業病,即使再多的休息,都很難使得肌肉骨骼恢復到完全未受傷的情況 。因此,建議適度且足夠的休息,才可以讓疲憊或是受傷的肌肉骨骼恢復原有功能。

每1小時的工作,應有1或2次短暫時間的休息,起身離開工作岡位、進行肌群伸展等方式,讓肌肉骨骼有時間能夠進行舒緩、休息的動作。越高負荷或是越吃重的工作,建議休息時間更應拉長。


透過上述五個肌肉骨骼傷害可能造成的原因及簡易預防方式,提供大家盡量在工作上能夠避凶與趨吉,若發現有超過1個以上潛在因子,都應該要特別注意如何避免與保護。希望這些能給長期有肌肉骨骼傷害方面困擾的朋友一些參考,期望大家都能在職場開開心心的工作而沒有任何痠痛唷!


如果對於職場肌肉骨骼傷害預防及改善有興趣的夥伴,可以進一步參考:

01.國外針對肌肉骨骼傷害的指引(PDF)
02.肌肉骨骼傷害預防指引(PDF)
03.肌肉骨骼健康狀況之職場相關引子關聯性探討(PDF)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睡覺的枕頭到底該如何選?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高枕一定無憂?

最近老婆的阿嬤右邊肩膀貼著痠痛貼布,詢問她為何痠痛,她跟我說抱怨說:晚上有時會睡不好,偶爾還會落枕,造成整個肩頸很不舒服,查看了一下她睡覺枕頭高度,似乎是不太符合她,這也讓我想起了高枕無憂這一個成語,看來高枕無憂並不適合人體工學一詞XD

高枕無憂的典故,是從春秋時期孟嘗君與馮諼的故事說起,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此連結

枕頭太高、太低、太軟、太硬都不行!

透過自己親自感覺,有時候不一定會非常準確,因此,建議可以請家人從旁觀察或是請專業治療師協助判斷目前躺在枕頭上的睡姿是否合適,不合適的枕頭可能造成肩頸痠麻感、甚至腦部缺血的情況產生,輕忽不得。以下有幾個判斷方式提供大家參考:

仰躺時:額頭、下巴與床面平行

  1. 枕頭太低:可能下巴向上抬、嘴巴不自主微開,頸部感受不到枕頭支撐。
  2. 枕頭太高:可能感覺有縮下巴狀況,或是後面頸部肌肉感覺被拉扯。
  3. 高度適中:兩眼可平行直視天花板、下巴及後頸較無明顯不適感。


側躺時:脊椎與頭的中線平行

  1. 枕頭太低:身體上側的肩膀可能不自主上抬、有拉緊感覺,頸部無支撐感。
  2. 枕頭太高:身體下側(被壓住那側)的肩膀可能有拉緊感覺。
  3. 高度適中:無任何一邊肩膀有拉扯感,眼睛可水平平視前方。


不建議趴睡

趴睡時,不論你的頭是朝哪邊躺,都會造成兩邊肩頸張力較不平衡,更由於趴睡對於整個頸椎、人體脊椎產生較大的壓迫、且不對稱的狀況較明顯,因此,建議需盡快調整為仰睡或是側睡的睡眠姿勢較為合適。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枕頭高度?

  1. 習慣仰睡:可以嘗試以手握大拇指姿勢、握拳向上的高度當挑選枕頭高度,若超過兩個拳頭交疊的高度,則真的是太高了;反之,若低於一個握拳的高度則可能枕頭太扁會讓頸部較無法支撐與休息。
  2. 習慣側睡:可以嘗試以耳朵到一側肩膀外緣之寬度當挑選枕頭高度。


一定要買人體工學枕?

枕頭高低與軟硬程度,需考量到每個人頭躺下後,向下壓縮枕頭的空間,因此,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的舒適感,而有差異,相信很多人都得換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枕頭後,才能找到自己最愛軟硬程度與喜歡的枕頭高度。

我的爸媽甚至私底下偷偷問我:外面坊間枕頭有很多種類:一般枕頭、茶葉枕、人體工學枕、記憶枕...等,到底是要買哪款最好?我回答他們:只要躺下去不會有壓迫感、感覺舒服的就是好枕頭,他們聽完後對我的答案不是很滿意!

其實只要是不影響睡眠、讓整個肩頸能放鬆、並能將身體維持較正常的姿勢,即是一個好的枕頭,不一定非得買號稱具有人體工學的枕頭才行,唯有透過自己感受身體細微的訊息、以及家人的提醒,才是最好的方式。

因此,若發現長期肩頸痠痛、睡不好,除了要趕快找醫師或治療師詢問如何改善,更可能要思考是不是目前睡覺的枕頭出了問題?得考慮重新挑一個適合自己的枕頭了!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高齡化社會運動產業發展策略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身體要健康,絕對不能僅有做有氧操

很榮幸應台北市政府體育局與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邀請擔任[高齡化社會下運動產業的發展策略]與談人。

在座談會之前,有機會與台大康正男主任及台體大林房儹教授聊天,發現目前台灣光是北、中、南的長者對於運動的認知、及針對不同身體狀況如何健康促進,存在很大的差異。

但,我相信不論是日托、社區關懷據點或是各式健身中心的主要經營者,都會一致認為:身體要健康,絕對不是僅有做有氧操,單一運動即可達到,期望大家一起來為長者的健康體適能把關!


如果有對於高齡健康促進等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簡報連結參考。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關於銀髮族體適能測驗你了解多少?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健康促進到底功效在哪?

之前在擔任治療師時,曾經到社區帶健康促進活動及一些復健課程,時常遇到長輩們如此詢問:老師,我每天都有來跳舞、我每天都去公園或學校操場走路……這樣練到底有沒進步?當下的我其實答不太出來,如果沒有透過相關專業領域評估,大概只能對著長輩說,如果你覺得比較不會腰酸背痛、走路可以越來越遠、單腳站可以站比較久....就是進步,心理總覺得好像有點不太踏實。

近年來,長照2.0議題越來越火熱,體適能訓練、社區健康促進、延緩老化及避免肌少症....這一類名詞也越來越常被提出來,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健康促進重要性、且願意協助社區長輩們進行相關體適能活動!

但,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有一個共通疑問:那就是到底要如何知道長輩是否有進步?大家都在尋求答案:如何有效及快速了解長輩們,目前現階段體能狀況?


您的運動或社區據點健促只做有氧操?

小心其他面向缺一不可!


先撇開上述尋找如何有效地測量長輩們體適能狀況,先來談談怎樣才是一個較健康的體適能,包含各個重要環節:身體組成、肌力、反應敏捷、心肺耐力、柔軟度、平衡感等。因此,當身體有某個區塊較弱,其實對於整體健康狀況是會打折的!

每當我詢問社區長輩們都在進行哪些體適能活動時,很常聽到的回答是:只有帶健身操、有氧操的健促課程,其他面向似乎較少提及,更鮮少能從社區長輩口中說出,他們了解健康體適能必須全面的概念。

因此,如何落實全面性的健促活動與將此概念傳遞給長輩,是社區主要照顧者或經營者必須要注意與思考的重要議題!
健康體適能


檢測評估與健促活動同樣重要

在了解完上述體適能與健康促進活動需全面概念後,更進一步,必須要了解:唯有透過不斷的評估與檢測,才能持續且有效的監測與了解長輩們的運動狀況是否有效,甚至是否可能有退步的情況產生。



現階段社區常用的檢測評估表


如果在網路上搜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銀髮族體適能檢測評估表,就會發現社區關懷據點這張最常用表格




上面表格,主要是參考國外學者 ( Rikli and. Jones, 2001 )Senior Fitness Test.  所延伸出來的,而台灣與全球各地不同年齡的檢測方式及比較,如果各位有興趣也可以參考2016年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大曹昭懿教授報告,雖然有很多檢測方式,其實不外乎就是針對上述身體各面向去進行一些檢測方法。

體適能檢測完,然後呢?

但這張表格其實也造成很多社區照顧者的困擾,一來是得耗費大量人力或志工進行長輩的各項檢測,二來是得花費時間去比對各項常模參數,以了解長輩的五分等級之落點,因此,是否落實紀錄及進步與否,已經不是紀錄者所關心的,這也就似乎已經失去記錄此表單的意義!

註:詳細的銀髮族常模及依據,可以參考臺灣年長者功能性體適能現況評估研究


功能性體適能


依據教育部體育署公告之「國民體適能檢測實施辦法」訂定內容施測,其銀髮族之檢測項目包括:
一、身高/體重。
二、腰圍/臀圍。
三、肱二頭肌手臂屈舉。
四、椅子坐立。
五、抓背測驗。
六、椅子坐姿體前彎。
七、原地站立抬膝。
八、椅子坐起繞物。
九、開眼單足立。
上述這些檢測項目就足夠將長輩現在的體能狀況記錄下來!


目前體適能檢測科技


針對上述的檢測方式,以 ( Rikli and. Jones, 2001 )Senior Fitness Test. 的文章來看,只用了碼表就可以施測,對於很多社區是非常方便且容易進行的。因此,不一定需要很多高科技設備,才能完成長輩們體能現況的評估。

但,若是加入了一些簡易的科技方法,其實能加快整體檢測速度與有效性,提供社區經營與照顧者更容易了解到長輩們的體能狀況,進一步甚至能提供醫師、治療師參考依據,而開立相對應的客製化運動處方。





現行坊間很多業者及廠商正在開發較快速的檢測方式,以自行車研發中心為例:目前結合資通訊整合能力,直接將硬體與平板電腦APP結合,免除使用碼表可能之誤差,將體適能檢測設備模組化,並提供對應的常模雷達圖,使照顧者及每位長輩能快速了解自身狀況。

椅子坐起繞物(2.44公尺)結合平板APP檢測方式



雷達圖與證書

期待此套模組化的設備、一條龍檢測方式及常模雷達圖,未來能幫助台灣每個社區,了解其每位長輩的體適能狀況,並積極地進行體適能健促活動,進而協助每位長輩達到越來越更健康的體適能!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如何調整一個好的辦公範圍?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辦公桌的擺設風水,影響運勢!?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跟我一樣去查一下網路文章,就會發現網路上好多人講求辦公桌物品的擺放位置及方位:龍怕臭,虎怕吵,因此,大多建議面對辦公桌的左邊可以擺電話、電腦,而面對桌子的右邊,則是可以擺放書籍或是屬於靜態的物品,但,是否真的影響運勢就見仁見智了。

辦公桌越大越好?

很多人應該都想像大老闆一樣,有個超級大的辦公桌與辦公室,但是辦公桌越大就真的越好嗎?可能很多大老闆都有腰酸背痛的情況!而且左龍右虎概念雖然簡單明瞭,似乎沒人更進一步探討物品擺放其相對距離及位置範圍。

因此,透過下圖人體工學及人體動作的一些簡單概念,可以讓你快速且輕易地評估:目前自己本身辦公桌符不符合人體動作、會不會使自己容易腰酸背痛或是不良姿勢產生,若是真的依造下圖方式改善自我的辦公桌,也許不僅能改善工作效率,進而真的影響自己的運勢唷!




人因小訣竅

1.最常工作區:

手肘彎曲之範圍內,可以擺放辦公最常使用的東西,例如:鍵盤、滑鼠、鉛筆、橡皮擦等必須經常使用之物品。

2.次要工作區:

手肘伸直之範圍內,可以擺放偶爾使用的東西,例如:電話、手機、水杯、各式零件等偶爾會用到的物品。

3.非工作區域:

手肘伸直,且身體需向前彎,代表坐在椅子上的你,身體必須彎腰向前才能拿取到,此範圍區域建議放置最少用到的東西,例如:參考書籍、電腦主機、印表機...等。(較不適合放置電話或偶爾會用到的水杯)。

千萬別小看上述這幾個細節,因為,經年累積的工作下來,會讓你一直不自覺地運用身體的代償姿勢,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腰酸背痛情況產生,透過簡易人體手肘姿勢的三層範圍,能讓你自己快速評估並改善現有的辦公環境!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高齡者體適能與運動科技創新研發趨勢-下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本文也收錄在高齡及特殊族群之運動處方一書當中)


第二節 現有資通訊技術(ICT)

與跨領域團隊結合健康促進方法

我國資訊及通訊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產業技術發達,醫療及健康促進產品或服務可在資通訊技術的支援下,呈現電子化、行動化與無所不在化,例如:時下最熱門的遠距照護系統、電子病歷等。但過去我們常將ICT用於遠距照護、被動監測與偵測及輔具開發等功能上,而健康促進應用端則較少人去了解與開發。

所以,若能將健康與體能狀況融入日常運動行為當中,除可擴大ICT在健康促進產業之應用層面、提高健康促進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外,亦可透過此技術來收集個人運動及健康管理資訊,進而發掘真正符合市場需求之健康相關服務與產品。

然而,目前國內大多數運動中心、健康促進產業,仍只單純提供健身服務,部分業者甚至拒絕高齡者前往運動;相較於國外運動中心,反而非常歡迎高齡者前往使用,主要原因在於國外運動中心不僅提供健身運動服務,更提供了詳細的體適能檢測、客製化運動處方,各機台甚至可透過簡易無線傳輸串連,讓高齡使用者能得知運動歷程與監測,並可了解他們是否有完成運動指導員所訂定的運動處方,而這些花費是一般國外年輕人無法負擔得起的。

雖然現今很多遊戲主機開發商(例如:XBOX、WII等等)結合了體感裝置,使得運動健身不再是一成不變,並讓使用者眼睛為之一亮,但常有類似的新聞報導與研究指出,由於此種運動方式無法長期使用,故僅能達到娛樂效果而無運動健身之功效,且此類軟體及遊戲主機的操作介面對高齡者並不友善,也是阻礙高齡者願意嘗試的原因之一。

因此,運動科技產業必需考量高齡族群之運動需求並結合功能性體適能運動,以打造高齡者專屬運動器材及軟體,或是以現有運動器材另加入懷舊、有趣、互動、操作簡易等元素,並整合運動處方、社區介入等服務模式之概念來做創新研發,這個高齡運動之資通訊技術無疑是非常具大而充滿潛力的市場。以下就筆者服務經驗,在現有資通訊技術應用在高齡運動範疇分三部分作以下說明:

一.  硬體開發與新型運動系統
現有之運動科技相關技術皆僅侷限於單一系統或者單一功能之使用,各單位仍陷於單打獨鬥的困境當中,例如運動器材產業仍只侷限單一肌力或心肺耐力訓練,較少有相關技術整合之應用,更由於運動機臺較龐大,僅適合在健身中心或醫療院所使用。使用者常常因為感到麻煩或是無趣,而造成無法長期有效使用或是容易中斷,而相關腦力或反應訓練大都由醫院或者學校自行開發與設計,鮮少有廠商導入量產。針對上述問題,可以透過開發以下兩種方式來改善現有情況。

    1.簡易動作偵測硬體配件:
期望透過簡易的人體動作感測、機臺移動偵測、無線傳輸等方式,搭配社區或健身中心現有器材,並串接所有運動設施與訓練裝置(包含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反應訓練以及心肺訓練等),藉由運動感測與資料彙集傳輸等機能設置,傳至電腦主機或行動裝置的資料庫,讓高齡者運動訓練實際狀況可做後續監控與分析,以強化高齡者身體肌力、心智以及平衡的機能狀態。

另外,也可針對高齡者之運動訓練狀況進行評分,或以遊戲軟體方式呈現,再針對分數結果給予獎勵,讓遊戲具有評分之標準及建議,以提高高齡者使用之意願。

    2.簡易新型行動式運動系統:
由於現有運動系統或機臺都太龐大,在搬運上也顯得非常費力,因此難以達到社區普及的效果。有鑒於此,期望能夠建立一套簡易的新型行動式運動系統來克服以上缺點。

藉由使用容易攜帶之容器如行李箱做為載具,治療師或健康促進師透過簡易的組裝後即可形成多個肌力訓練機台、並搭配相關反應、伸展與平衡訓練之運動器材,讓高齡使用者只須圍成一圈,便可組成一環狀運動系統來進行訓練。不僅使用起來非常容易,更可以達到擴充使用人數之效果。



二.  整合功能性體適能與社區健康促進服務模式
對高齡者來說,運動最基本目的在於獨立生活能力及身體自主性機能的訓練、保持、或增強為最主要的優先考量。由於高齡者的有氧機能及肌肉骨骼組織及系統的退化較為明顯,所以增進其有氧功能、肌肉骨骼強度的運動或活動最受歡迎。

現今國內雖有針對高齡族群開立不同性質的運動班,例如:心肺有氧、平衡訓練、反應能力、柔軟度、肌肉耐力等,但僅限於學術單位與醫院合作驗證,且為單一課程班級,並非全面推行乃至於深入社區施行,故往往造成運動效果有限或無法有效持續進行。

因此,國內學者建議在擬訂運動促進策略時,需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檢測,並透過分析體適能檢測數值,導入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平台,規畫全面性的運動介入方案(2008,李淑芳),且針對不同地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健康促進課程,可以開立並搭配心肺有氧運動、柔軟度運動、平衡運動、肌力訓練、反應訓練等全面性的運動課程,使社區高齡者的運動訓練更具系統性,而非單一化運動,以確保達到健康促進之效果。

依據上述理念,建議社區健康促進服務者、或是相關高齡者運動服務介入者,可以嘗試導入全面性運動介入與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系統、健康全能等概念,其底下再依序展開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反應訓練以及心肺訓練等,透過簡易的評分機制,分別給予長輩肌力王、軟Q王、平衡王、反應王以及心肺王等稱號,另各項全能者則給予全能王的稱號,藉以促進高齡使用者運動訓練的意願。



三.  跨領域整合團隊開發之高齡運動科技產業
運動科技與老人福祉科技之創新研發並不容易,需整合多方面領域之專業才有辦法達成,以下列出相關領域及可能合作模式參考:

    1.運動醫學與健康促進領域:
提供相關臨床醫學、運動生理學等學術支持,並考量相關客製化運動處方開立方式、運動劑量提供、不同運動器材選定(包含: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運動指導員、健康促進管理師、社工師等)。

    2.機構專利與人因尺寸領域:
提供不同之運動科技產品開發與相關專利研究,以使用者為中心並探詢不同使用族群之人體計測數值與操作建議,設計出適合高齡族群使用之器材(包含:機構工程師、專利工程師、人因工程師等)。

    3.硬體電控與韌體設計領域:
提供相關人體動作偵測方式、硬體設備、無線通訊、通訊協定整合及軟硬體串接等重要整合關鍵(包含:電子工程師、資料庫工程師、韌體工程師、醫學工程師等)。

    4.美工介面與軟體設計領域:
提供運動科技產品通用性設計、軟體流程設計,並考量人機操作介面與融入懷舊、互動等元素(包含:美術設計師、軟體工程師、資訊人因工程師等)。


透過上述各式結合高齡者健康促進的方法,可以有機會將過去以往只能出現在醫院、健身中心,動則幾十萬卻單調無趣的運動設備、檢測設備,簡化及改良成符合社區簡易使用的版本,並創造出新式運動器材與使用情境,甚至促使醫院、健身中心也逐漸採用,使得有更多高齡者族群能夠受惠。

結語

面對人口老化之不可逆轉的趨勢與「預防勝於治療、保健優於醫療」的原則下,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參考MIT William Mitchell教授所提之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概念、加入高齡者健康促進等元素,作為運動科技與創新服務之研究方法,應用「使用者驅動(User-driven)」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建構一套結合國際最新健康促進發展趨勢與臺灣在地特色的活躍老化實驗場域與服務環境。

以經濟部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作為示範服務據點,結合地方大學、健康促進中心、社福機構推動在地化健康照顧、健康促進,並同時結合廠商開發符合臺灣健康、亞健康之高齡者健康促進需求的創新健康促進器材,或用以改善舊有健康促進器材以發掘新市場、新商機。

未來期望健康促進生活實驗室,能夠透過整合產、官、學、研等資源投入(如下圖),強化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與社區健康促進,創造多贏局面,並真正落實「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與「活躍老化(active aging)」之理想,及擴展成功之服務經驗至全國各地社區。



延伸閱讀

高齡者體適能與運動科技創新研發趨勢-上

參考文獻

01. WHO (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Madrid: WHO.
02. 楊志良(2010)。由活躍老化觀點建構國民健康新願景。社區發展季刊。132,39。
03. 許哲瀚、唐憶淨(2008)。遠距居家照護的現況與未來。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3〈4〉,272-285。
04.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2012)。銀髮族輔助科技應用手冊。臺北市:心理。
05. 李淑芳、劉淑燕(2008)。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臺北市:華都。
06. 陳燕禎(2012)。銀髮族照顧產業的發展趨勢:資源整合的觀點。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07. 遊戲主機XBOX360,取自http://www.xbox.com/zh-TW/Xbox360/index.
08. 遊戲主機Wii,取自http://www.nintendo.tw/
09. MIT Lining Lab,取自:http://livinglabs.mit.edu/
10. 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取自:http://www.tbnet.org.tw/
11. 經濟部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取自:http://www.ciic.org.tw/cht/index.php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個人FB:蔡健儀|健康促進與人體工學筆記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人因工程、人體工學大家聽過嗎?

人體工學這類的名詞在台灣雖然出現很久了,但對於國人來說似乎長久以來都還是屬於模糊的概念,筆者發現在市面上雖然很多產品都號稱具備人因工程考量(例如:人體工學椅、人體工學枕頭...),但真的每件產品都需要買到號稱人體工學才是對身體最好的?因此,筆者以一位物理治療師結合人體工學、健康促進的觀點,來教導大家哪些是生活中人因工程的相關概念,透過這些生活小概念,可以隨時提醒自己保持正確姿勢、正確生活習慣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則!

如何找到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fallow我的FB "蔡健儀|健康促進與人體工學筆記",或是持續關注此部落格唷:https://www.facebook.com/ergopt/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您的姿勢「坐」對了嗎?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很多人很愛翹腳,又有很多人一旦認真工作起來,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經姿勢不良,從人類的進化來看, 似乎彎著腰打電腦是一種趨勢 ,相信很多人每次看到這張圖都會會心一笑,但誰真的有曾經去注意自己打電腦的姿勢?


    現代人每天除了上班辦公7~8小時坐著之外,放假在家也都一直坐在螢幕與桌子前上網、打電動與聊天,很多人一投入下來,相信都會抱怨時常有腰酸背痛的情況,嚴重者更可能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紅色區域就是顯示出可能造成身體不適的來源所在!
          
到底該怎麼”坐”,才能愉快的度過操作電腦歡樂時光,而無後遺症呢

可以觀看正確圖示並提供以下幾點小訣竅參考:
1.調整桌椅,保持正確姿勢
    記得調整椅面高度,讓下肢與上半身呈90度直角,使雙腳平放地板上,勿翹腳、手肘自然垂放在桌上也是呈90度,方便操作滑鼠。

2.記得利用椅靠與腰靠
    其實不一定需要購買高價的電腦椅,只需要確認身體與腰能平貼椅子背靠與腰靠,肩膀與臀部之間應形成一條垂直線。

3.調整螢幕高度
    利用書本或螢幕架,調整螢幕高度,避免調整螢幕角度過於向上或是向下,使眼睛視角能平視螢幕最上排的字。

4.定時讓自己休息
    任何姿勢只要維持過久,對身體與脊椎都是一種負擔,建議強迫自己定時30~1小時即起身站立或從事其他活動與休息。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懷疑自己得了「媽媽手」嗎?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總是覺得不是自己的手?

周邊的朋友時常抱怨,工作時間一長或是連假過後,感覺手不是自己的!連續大掃除、打麻將或是長期使用電腦打字,加上手腕沒有適度休息,就比較容易出現「媽媽手」或是「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這兩種的症狀產生。

媽媽手與滑鼠手的區別

透過相關網路復健科文章:「媽媽手」、「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讓我們可以大致分辨兩者的成因及如何解決困擾問題,以下提供簡易判定兩者差異地方。



媽媽手可能誘發之動作

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


腕隧道症候群可能誘發之動作


出現麻木、疼痛等症狀,可能會因暫時手甩動而減輕


簡易按摩與伸展手法


若是媽媽手或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剛發生,應避免增加患處負擔,並禁止誘發症狀的動作,讓患處得到足夠的休息,在發炎情形減緩,疼痛降低後,可以開始嘗試伸展或徒手方式進行深層橫向按摩肌肉。
媽媽手按摩方式

腕隧道症候群伸展方式


生活中的人體工學觀點


透過上述的圖片及說明了解因素之後,若真的產生上述症狀,自己除了被動的物理治療以外,更應主動以人體工學的角度從生活上保護自己著手:


人因小訣竅

1.避免過度尺偏、橈偏

2.避免維持同一姿勢過久、太過用力

3.慎選操作工具,例如滑鼠須符合自己手掌,不宜過小

4.使用護腕提醒自己避免受傷加劇

最後要提醒各位,當然是避免持續的做出讓手不適的任何動作、或是更換工作方式,並與您的治療師討論到底確切的病因為何及該如何進行復健,才有機會痊癒,否則永遠只會一再的誘發症狀,而無法改善唷!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工作、搬重物造成下背痛?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正確的物料搬運

文獻指出約有80~90%的人,一生中都會經歷數次的下背痛。而下背痛(Low Back Pain)原因有很多種,例如:椎間盤突出、筋膜發炎、姿勢造成的下背痛...等。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勢、正確的物料搬運就非常重要,勞安所也在網路上教導如何正確的物料搬運及健康操,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前往下載。


搬運重量限制與小訣竅

然而,雖然知道怎樣搬運才算正確,這樣就夠了嗎?其實,仍有幾個小訣竅可以參考:

1.分批量搬運重物:減少每次身體承受重量

2.減少搬運的距離:距離太長建議使用推車

3.分不同時段搬運:不同一時段一次搬完

4.不同高度搬運重量限制不同:勿超過身體可承受之負荷重量,若是從越低的地面搬起物品,所能搬運的總重量將更少(如下圖所示)。

期望需要搬重物的各位大、小朋友們,都能開開心心的工作,也不會有腰酸背痛的情況產生唷!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該如何使用肌肉骨骼症狀調查表,來評估自我不適狀況?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如何評估自己肌肉骨骼痠痛?

上班上了一整天,很多人都有肌肉痠痛、疼痛的問題(常是因為重複性工作或是固定姿勢下所造成的肌肉骨骼傷害),長期忽略下來,往往造成更嚴重的問題產生,因此,一開始的症狀察覺就非常重要,國外常用北歐肌肉骨骼系統問卷調查表( Nordic Musculoskeletal Questionnaire,簡稱NMQ)來調查肌肉骨骼相關症狀。


簡易肌肉骨骼症狀調查表

由於表格較於繁瑣,因此,台灣勞研所在人因性危害預防計畫指引所用的即是簡易版方式進行調查,如下圖:

第一點
注意地方:由於表格在調查長期或是重複性作業所造成的肌肉,因此,若過去僅痠痛一兩天即症狀消失且未再復發,可能不一定是工作所造成的問題。



第二點

注意地方:常常有人認為0分是不痛,5分是極度疼痛(痛到要死掉),所以普通的痛大概就是在3分左右,這是錯誤的觀點,常常造成職護或是人因工程師在調查時有很大的誤判,要非常小心填選。(怎樣才是正確勾選請見第三點)




第三點

注意地方:請見右下角的分數判定方式,超過2分即代表已經可能影響到工作上的運行,通常超過3分則代表關節活動度已經受限,影響工作,因此,若您的工作造成您在身體上某個部位長期疼痛超過3分的情況下,強烈建議立即停止造成疼痛的工作方式,並盡快就醫找尋醫生與治療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