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高齡者體適能與運動科技創新研發趨勢-上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本文也收錄在高齡及特殊族群之運動處方一書當中)



前言

隨著戰後嬰兒潮的人口漸漸邁入65歲,近年來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人口老化的議題,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更對於高齡化社會,此一不可逆的趨勢,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定義政策與架構:「提升老化後的生活品質,並達到最理想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

而爲了預防與減緩老化人口在身心功能上的退化速度而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監測及評估高齡者之運動情況、或提供適合高齡者使用的電子化運動器材,就成為高齡者健康促進與運動科技產業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很多人仍停留在以往過去觀念,認為只有年輕一代的運動人口對於運動科技、及運動健身產業才有的特別需求,致使目前臺灣運動科技與健身產業都只著重於開發青壯年人口的巿場,較少專為高齡者量身訂做之監測及運動器材、相關健康促進服務模式或配套措施。

而且在高齡者健康照護議題上,臺灣的高齡福祉科技皆著重在「被動式」的醫療照護、遠距照護,及長期照護等相關器材或輔具研發,較少著力在「主動式」的功能性體能檢測及運動處方執行的輔助運動器材之改良與修正。正因如此,高齡者之相關功能性體能檢測與評估只能至醫療院所、健檢中心或專業健身房進行,而且檢測器材更是昂貴而無法普及。

隨著科技日漸進步,透過簡易運動科技與其他產業結合等方式,可提升高齡者對於運動之興趣與互動、降低其中斷運動習慣的可能性,並提升產業價值與創造新商機。透過上述各種方法,不僅可以達到健康照顧、健康促進與延緩老化,並藉此實踐「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及永續經營之理想。

本章節內容主要探討老化趨勢與健康促進之資訊產業趨勢;分爲兩個部分,第一節是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健康促進關聯性、第二節是現有資訊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與健康促進結合方法,期待本文能提供健康促進服務業者、運動科技產業、相關創意研發者,未來能開發及提供更多合適之體能檢測及運動器材之相關服務給高齡者使用。

第一節 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健康促進關聯性

以健康促進觀點來看,高齡者雖可以透過身體活動訓練,來減緩老化速度、維持日常生活所需功能,但每位高齡者的健康情形與體適能狀況差異極大,因此,可以透過運動前篩檢,例如:專業醫療健康檢查、個人疾病史評估與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等評估結果來提供並客製化個人健康服務模式。

若就產業價值鏈角度觀之,傳統健康檢查,僅在人體器官疾病篩檢,主要著重於發現疾病。然而,沒有病不一定就表示健康,對於健康促進與疾病的預防,反而有其盲點存在;而檢測後之結果若出現警訊,也不一定會對於受測者有實質提升或改善之效果,往往容易被忽略。

其次,傳統的健康檢查,必須到醫院或具有檢測設備的機構檢驗,耗費較多時間與金錢,雖然檢查有其必要性,但檢查周期與次數不可能太短、太頻繁,否則不僅浪費時間與金錢,檢查的結果亦差異不大,不具任何意義。

相較於傳統之健康檢查,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其檢測器材不僅簡易、易攜帶與易移動,花費時間與成本較低,且其檢測項目不同於一般健檢項目,主要是以評估身體機能上與生物力學上的老化交互作用後產生之實際狀況,以作為其後續健康促進實施的參考依據,加上其可進行大規模的篩檢與施測,因此與健康檢查相較,是較合適作為健康、亞健康高齡者運動介入前的篩選方法。下表簡易列出兩者之差別。


表-傳統健康檢查與功能性體適能檢測之差異

(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蔡健儀,2013)

由此可知,高齡者相關體適能檢測與運動方式,兩者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除了必須透過檢測評估來協助高齡者進行運動基準判定外,更需藉由客製化運動處方提供後,提供修正與再評估,以達到高齡者整體健康促進之提升。如下圖。

圖-檢測評估與運動促進
(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蔡健儀,2013)

而探討高齡者運動介入方式、運動促進等議題時,可以發現與功能性體適能所涵蓋的六大部分,包含1肌肉力量與耐力;2心肺耐力;3身體柔軟度;4平衡及協調能力;5反應時間;6身體組成等具有極大的關聯性,更可找出相呼應的訓練方式。所以我們可進一步歸納出,若想要全面性的進行高齡族群運動訓練,就不外乎需針對這些項目進行整體訓練。下表列出整體之相關性。


表-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與運動介入方式關聯性


(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蔡健儀,2013)


隨著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可藉由功能性體適能運動的導入來讓高齡者避免、延緩及減少日漸衰退的身體功能狀態,使高齡者「有能力」、「能夠」去從事或適應動態的生活,幫助每位高齡者皆能擁有活躍幸福的老年生活。

然而,很多因素造成此概念的推展與推廣並不是如此容易達成,例如:1運動器材的大小與使用便利性;2社區或服務提供者是否有足夠經費與空間;3高齡使用者接受度及活動參與程度等。

因此,透過結合在地運動科技廠商來開發符合臺灣健康、亞健康之高齡者健康促進需求的創新運動器材,符合易使用、簡易、簡便、互動等特色,並導入到在地社區,提供不同於以往在運動中心、社區活動中心、公園單獨個別的運動體驗,創造出具臺灣在地特色的活躍老化運動場域與服務環境,才有機會達成此新型的服務模式理念與想法。

繼續閱讀

物理治療範疇與定義



維基百科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或Physical Therapy)是以一種預防、治療、及處理因疾病或傷害所帶來的動作問題的醫療專業。物理治療師會依據對服務對象的評估,藉由給予患者特別設計的特殊運動之運動療法、施行徒手治療、關節鬆動術、物理因子治療及其他物理治療方法,針對人體局部或全身性的功能障礙或病變,施予適當的處理患者身體不適和病痛治療方式,使儘可能地恢復其原有的生理功能,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

透過下列相關物理因子,來達到協助改善、處理患者身體不適和病痛治療方式,使儘可能地恢復其原有的生理功能,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

聲療(治療性超聲波)
光療(紅外線光療、紫外線光療、低能量雷射刺激)
水療(對比浴、旋渦浴、水療運動等)
電療
熱療(熱敷、蠟療、透熱療法等)
力(牽引力、壓力、撞擊力、摩擦力等)
冷療(冰敷、冰按摩等)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人體工學基礎介紹網路分享

蒐集者:蔡健儀 Cola Tsai



參考網站連結

對於剛入門的人來說,對於人體工學、人因工程一定不是很了解,建議可以參考以下的相關連結,相信對於人因工程能有較快的認識

1.發現人因工程(Youtube影片)
2.維基百科人因工程學
3.中華民國人因工程學會

人因工程範疇與定義



維基百科

很多人對於人因工程都是一知半解,其實人因工程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在維基百科中有詳細的解釋:

人因工程學是研究人和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結合,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等特點,達到在生產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適目的的一門科學。

其中側重於研究人對環境的精神認知稱為cognitive ergonomics或human factors,而側重於研究環境施加給人的物理影響稱為physical ergonomics或occupational biomechanics。作為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的研究和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因此人們試圖從各種角度命名和定義它。

國際人類工效學學會(IEA)定義

人機工程學是研究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各種因素;研究人和機器及環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中怎樣統一考慮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的學科。—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

目前主要領域

1.認知人因工程:

例如:認知思緒流程、手機介面的設計、APP的內容與流程

2.物理性人因工程:

例如:工作站的設計、人體動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