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別以為肩頸痠痛只發生在低頭族!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現代人做任何事情,低頭無法避免?

常常聽到旁人說:為了五斗米折腰,現代人我倒是認為應該改為:為五斗米低頭!前一陣子研究所學長突然傳LINE訊息給我,他大聲呼救:我的手最近側睡時,都感覺會麻麻的,就我平常在上課時的觀察,學長是重度平版使用者,處理公務或打電動,習慣性低頭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之前在鴻海當人因工程師時,也遇到某位經理問我:頸椎椎間盤突出造成手麻與痛的問題,該如何解決?我想這應該不是單純僅有一兩位有這種困擾的人!


頻繁使用3C,僅是低頭的部分族群

自從智慧型手機發展快速,"低頭族"(參考自維基百科)一詞在近幾年來越來越熱門,不僅很多人在探討這種現象造成的人際關係陌生、增加使用交通工具或道路上危害、馬路三寶越來越多...等。其實不是只有使用手機、平板或筆電,才會低頭。家庭主婦打掃家務、作業員進行組裝作業、辦公室人員低頭查閱報告、學生低頭看(漫畫)課本、老師改考卷、文書人員批閱文件、甚至是母親餵奶...都需要頻繁使用低頭的動作,因此,只要是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角度過大,都該注意自身到底有沒落在高度風險內。



別讓頸椎不開心

長時間低頭所造成的危害可是非常多,例如:頭痛、背痛、肌肉傷害、神經傷害、椎間盤突出、減少肺部容量..等。透過上述的圖片可以了解到,低頭角度越大、越久,越是危險 (參考依據來源-Text Neck Syndrome)!如果用頻率與次數來看一天低頭的狀況,建議可以將風險分為五個等級:

1.角度0度 (4.5~5 kg)

一般正常人的頭保持放鬆、維持正中姿勢的角度,此角度最不容易讓肩頸疲倦(風險最低),建議總是(always)將自己的頭維持在此範圍內。

2.角度15度 (約 12 kg)

微點頭的姿勢,此角度為頸椎可承受的範圍,因此可以設定為經常(usually)使用的模式,通常在身體坐正的姿勢下,眼睛若能平視辦公用的桌上型螢幕最上一排字,即代表可接受的範圍,請見下圖-螢幕高度(反之若太高或太低,請調整螢幕上下高度、或桌面及椅子的高度)。

3.角度30度 (約 18 kg)

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工作或娛樂所遇到的大大小小事情,除非是落枕、脖子扭傷、肩頸受傷,否則若要限制一個人完全不彎曲頸椎、不低頭,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偶爾些微幅度的下彎是可以接受的,但建議此角度在一整天的使用頻率上設定為"有時候(sometimes)"才使用。

4.角度45度 (約 23 kg)

通常低頭到45度,自身肩膀與脖子的本體感覺就會感覺肌群與皮膚被些微牽扯到,頸椎所承受的壓力,也從10幾公斤跳升為20幾公斤,建議將此角度歸類在很少、不常(seldom)使用的狀態,非必要時才使用。

5.角度60度 (約 27 kg)

異常過度認真的人(不論是沉迷於手遊、或是讀書過於認真),通常最容易陷入此角度讓人受傷而不自覺,時間過久肩頸不適、頭痛等症狀只是必然的結果(風險最高)!不常低頭的人必須刻意低頭才能彎到60度(會感覺肩頸特別緊繃),因此,建議若非必要,請盡量避免(never)長時間使用此角度做事情。

上述各種角度,除了風險等級1~3,風險4~5要特別小心,必須善用各式工具來讓自己與頸椎開心!

小心使用輔助工具並注意正確姿勢

很多人都會誤以為只要購買了手機架、平板架、懶人神器(頸掛式手機支架),就可以遠離肩頸痠痛、頭痛的問題,殊不知用錯方式,一樣沒有改善!以下就各種可能遇到的情境,請各位自行看圖說故事:


01.手機操作 錯誤方式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01.手機操作 -正確方式  
(或使用手機架)


02.平板操作 錯誤方式 
(直接放在桌上觀看)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02.平板操作 正確方式  
(建議仍需依據觀看方式調整高度,盡量以直視為主)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03.筆電操作 - 錯誤方式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03.筆電操作 - 正確方式 
(使用筆電架,但,不是貴就好用! 重點是螢幕高度、另外一份鍵盤與滑鼠)
圖片來源:YAHOO購物中心


04.桌上螢幕高度 - 錯誤方式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04.桌上螢幕高度 - 正確方式 
延伸閱讀:桌面高度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05.看書姿勢 錯誤方式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05.看書姿勢 正確方式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定時活動肩頸,避免肩膀僵硬或疼痛

1.確認手機、螢幕高度或眼睛觀看高度保持正中姿勢,避免低頭、側邊或轉身觀看、躺在床上等奇怪或不良動作與姿勢。
2.工作時身體盡量保持在舒適的正中姿勢,每半小時至少起身活動5分鐘。
3.有空時可多轉轉頭(繞圈)、轉轉身體(左右伸展)、拉拉筋等活動。
   (網路上有非常多的教學影片可以參考,沒空尋找者可看下方兩段影片)
4.上述的各種姿勢、身體活動有助於減緩症狀,但並非對每個人皆有效或是可以完全根治,建議仍要尋求專業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評估與治療建議

肩頸痠痛 運動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g7ZT1L3uE

低頭族3個伸展動作護肩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n6uw65b_8


資料來源:

1.SURGIC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頭愈低頸椎負荷60磅 上班族必學伸展動作護肩頸
3.Neck Pain Coon Rapids, MN
4.低頭族3個伸展動作護肩頸
5.肩頸痠痛 運動篇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十個簡單原則,有效避免工作中的人因傷害!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十個簡單原則,有效避免工作中的人因傷害!

之前曾經到一些公司分享人因工程概念,有提到自己在之前的內容:工作所造成肌肉骨骼傷害(不適)的原因你中了幾個? 。分享後發現,雖然很多人了解肌肉骨骼不適的概念,卻不知道怎樣避免人因危害的產生!

國外人因專家(Dan MacLeod, 1990, 2008),之前就說明如何利用簡單的十個工作原則,來避免人因相關危害,有興趣參考詳細原文及各式圖片解說的朋友,可參考以下連結:10 Principles of Ergonomics,以下就針對這十個簡易原則進行概念說明。


原則01.工作時盡量保持正中姿勢

工作時身體盡量保持在舒適且正確的位置,若是以不正確的姿勢下進行作業,會增加身體本身負荷,更會降低操作力量,最佳姿勢是關節與肌肉保持平衡狀態,但不一定每個操作姿勢都是保持直角的狀態。

軀幹姿勢:站姿下,身體盡量直立,避免三七步、或是過度彎腰;坐姿下可貼齊座椅,避免彎腰駝背打電腦,或傾斜一邊。
延伸閱讀:您的姿勢「坐」對了嗎?
手腕姿勢:避免尺偏、橈偏。
延伸閱讀:懷疑自己得了「媽媽手」嗎?
肩頸姿勢:避免過度低頭、抬頭,或是側頸(例如用肩膀與頭接聽電話)


原則02.避免過度施力

工作時若能利用各式工具或機器應盡量使用,以減輕身體上的疲累。過度的施力,很容易讓作業變得無效率甚至是無法完成,透過器具減少作業上所需的施力,可以加快速度,也使工作變得較容易。

例如:a.利用槓桿原理,減少施力(例如:小鉗子vs.大鉗子);b.改善佈局減少不必要浪費動作;c.利用夾具或固定裝置,降低操作困難度;d.使用傳送帶、流水線、單軸滾輪、萬象滾輪;e.使用有握把的箱子;f.使用滑輪組;g.使用較好的推車…等。


原則03.讓物品觸手可及

盡量讓常用的工具靠近身體旁邊,不需要透過過度彎腰、伸展才能取得,若物品距離過遠,會使得工作更加困難,可以對我們自身所操作的設備或是自己的辦公室進行評估(站姿或坐姿皆如此)。
延伸閱讀:如何調整一個好的辦公範圍?


原則04.在適當的高度作業

常見在各種工作場所當中,人與作業高度是不匹配的。這種不正確的操作高度,導致姿勢不良和相對應的身體疲勞、肌肉骨骼方面不適以及對軟組織潛在危害,甚至是增加工作的困難度,且可能降低執行能力。例如:a.避免極端動作,低於膝蓋或高於肩部的高度,不適合放置過重的物品;b.利用台階或是桌面高度可升降,可因應不同作業性質其調整高度的方式。


原則05.減少過度動作

減少工作中所需要的重複性動作,降低所需動作的次數,可以減少身體關節與肌肉的磨損,並提高工作效率。例如:a.利用電動螺絲起子,免除用一般螺絲起子手部的旋轉施力;b.物品斜放身旁,避免重複性腰椎旋轉…等。


原則06.減少疲勞和靜態施力

靜態的施力常見在於一段時間內身體或姿勢保持相同的位置(“不移動”)。若是在高力量下維持固定姿勢、加上時間過長,很容易受傷,例如:手持過重的物品,保持站姿不能移動、利用電鑽持續施力作業。但,即使施力很小,卻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例如:作業員、收銀員須久站無法移動),也會導致各種疼痛和身體相關疲勞。可以透過一些固定姿勢裝置,或是提供置腳空間、站坐兩用高腳椅,來減少相關靜態施力的力量與維持時間。


原則07.減少壓力點

許多的工作內容,常會有器具對於人的身體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壓力(例如:打電腦時,手肘與桌緣直角有壓迫點、操作手工具時的手掌局部壓迫),類似這種接觸壓力,會抑制神經功能和血流量,因此必須特別小心,可以透過改善手工具、增加接觸面積減少單點壓迫來改善。



原則08.環境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

工作空間必須盡量保持足夠的活動空間,以利自己能夠拿取各式物品而沒有任何障礙。若雜物太多,可能會造成各種碰撞危險,以及迫使自己必須用各種扭曲的姿勢進行工作。常見在於桌子高度設計不良、或是膝蓋、腳沒有足夠的置腳空間。



原則09.適時移動、肌力訓練和肌肉伸展

可以在工作前、工作休息、工作結束的各時段,進行各個關節的伸展活動(甚至是全身性的伸展活動),有助於減少一些人因危害;甚至是透過10分鐘的早操等簡易運動,都能夠提升反應能力、增加肌肉承受力量、幫助心臟適應一天的工作量。


原則10.保持舒適的作業環境

過熱或濕度過高的環境,會減慢作業速度;而溫度過低的作業環境,則是會降低工作效率。有毒化學物質會損害我們的健康;振動會傷害身體較敏感的相關組織。因此,時時刻刻了解身處環境,避免各式危害,才有辦法增加工作效率。


期望透過分享這十個簡單原則,讓大家都能夠快速了解自身工作狀況、並著手改善,避免自己在工作場合間接或直接地受到人因相關的危害唷!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產業要升級,那健康促進呢?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現在流行工業4.0,健康促進概念也該升級!

之前由於業務需求,多方了解工業4.0內容及相關發展趨勢,在工業大數據專家李傑的《工業大數據》一書中提到,成功的產業轉型,應該反向思考從顧客的價值端尋找潛在的需求,學會思維的轉變(無形的缺口),強調重塑生產力及服務,大師所提到的煎蛋理論,更是簡單明瞭讓人立即了解。



本身因而思考,似乎健康促進相關領域的議題,也可以遵循此概念來尋找可能的解答,以下僅就健康促進之相關產品、服務可能未來趨勢進行探討。

對抗老化:勞動 ≠ 運動 !

在連續幾年協助社家署,進行社區長者與日托據點長輩們的功能性體適能檢測、以及一般職場體適能檢測當中發現:較年長的長者對於  勞動 ≠ 運動  觀念還是有待加強;若以一般年輕族群來說,勞動 ≠ 運動 早就是一種基本常識。

但,常識歸常識,能夠真正落實國健署所提倡333、531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更別說運動是否全面了(延伸議題:健康體適能)。年輕族群對於自身健康促進訓練方式,有著各式各樣的方法;而對於較年長者且不知怎對抗老化的族群,建議可以參考健儀修改自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的建議:讓老人不老!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零失能」健康促進策略(如下圖)。


健康促進模式逐漸改變

近年來醫療大數據成為顯學(目前仍比較強調醫院各式數值),運動處方、FITT(Frequency, Intensity, Time, and Type)、EIM(Exercise is Medicine)等概念也越來眾所皆知,坊間各式運動器材數位化、穿戴式裝置的出現,皆是為了進行各種運動參數、人體數據偵測甚至是進行相關進一步客製化評估而來,例如:數位化環狀運動器材、智慧手環及手錶、智慧感測鞋子鞋墊或襪、智慧衣...等。

這使得運動不再是單純各種器材使用、單純運動如此簡單而已,可以藉由各式偵測裝置(穿戴或評估器材)來了解運動功效及進步情況,如此在"運動"及"評估"持續來回之中,便能有效地提高健康促進的成效;更進一步,若能藉由將這些所測的數據進行有系統性的資料庫儲存、雲端化、個人化、遊戲化(例如各式健走、健身APP不僅記錄數字,也努力嘗試將各式運動串聯遊戲,提高服務的黏著度),未來藉由大數據等概念,有機會了解並進行體能趨勢分析及個人健康預測(如下圖)。



健康促進4.0概念-煎蛋理論

目前台灣為了人口老化政策推出長照2.0,並放寬各種標準,能減輕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負擔,各個器材廠商、照護單位、社福團體、健康促進服務單位、復健醫療院所無不加緊腳步爭取政府資源。

然而,整體健康族群人口,比需長照的人口是要多出很多,政府投入資源卻極端不對稱,健康促進資源是非常少且有限!各式場域健康促進,可以參考台中市社會局呂建德局長:長期照顧要從老人健康時開始,進行各種場域及不同族群的健康促進活動。

如同煎蛋理論提及:蛋黃區為產品本身價值、蛋白區為創新服務所創造的價值。現階段大部分單位,個人認為:仍在努力達到基本健康促進要素與爭取資源2E( 運動Exercise, 評估Evaluation),大部分的人也都停留在:有運動就夠、簡易評估、有專業教練帶領就是好的觀念。

其中的GAP(客戶在使用產品、基本服務時未被滿足的需求),若能透過利用6C(連接Connection,雲端技術Cloud,虛擬網路Cyber,資料與內容Content/Context,社群Community,客製化Customization)等方式,來了解不同族群的需求缺口(用戶端價值)與進行服務加值,不僅讓客製化更貼近不同的客群與族群、廠商也獲得更多無形的價值,使有機會達到目前的蛋白區(藍海),而未來數位化、客製化這些方式,更是健康促進必須要走的途徑(如下圖)。






至於在不遠的未來,健康促進如何透過各式器材、穿戴式裝置與物聯網串聯、大數據的應用、體能評估、客製化運動服務、客製化健康預測(運用6C),也值得各位領域的專家、器材製造廠商、服務提供者一同深思與探討對策。

參考文獻:

1.用服務創新的新思維「煎蛋模式」,為創造客戶價值 美國IMS研究中心 李傑 主任
2.工業大數據 美國IMS研究中心 李傑 主任
3.健康促進模式 自行車研發中心 吳宏生 協理
4.勞動≠ 運動  王凱平 醫師
5.衛福部:「全場域推動健康促進之現況與展望」報告  王英偉 署長
6.老而健康、老有所用理念 嘉義市政府 涂醒哲 市長
7.從公共衛生的觀點 看城市規劃與改造   嘉義市政府 涂醒哲 市長
8.健康促進概論
9.長期照顧要從老人健康時開始 台中市政府社會局 呂建德 局長
10.進化加升級 台灣餐飲4.0 法朵新馬德里鐵板燒 李雅清 總經理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議題松不僅翻轉學生腦袋,更是顛覆了我的腦袋!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圖:UniHub 有你好棒

圖:不到24小時做出來,可以感應跌倒的鞋的原型



揭開議題松的神秘面紗

很榮幸受弘光物理治療系陳志鳴主任邀請,擔任智慧物理治療議題松的評審,從未擔任過評審的我,內心非常地雀躍,不僅期待能觀摩主辦單位如何進行課程設計、更期望能以旁觀者的角度,貼近這些隨機組成的團隊,了解這些團隊如何從了解目前痛點、創意發想、製作原型,甚至是驗證,但又害怕本身能力不足,無法針對團隊所做出的產品進行較具體的建議。如此矛盾的心情,唯有親自體驗並揭開神秘面紗才有辦法了解!
讓物理治療不再是物理治療、資訊管理不再是資訊管理!

雖然,過去曾參與過類似兩天一夜的使用者經驗工作坊,集結了各領域的人才,也是以觀察與了解痛點、創意發想,但很少有機會進一部製作出原型並驗證。最近流行許多Maker參加的黑客松、硬體黑客松,也是類似概念。但,此次由:有你好棒,結合弘光物治、資管合辦的議題松,透過隨機混合兩領域的學生團隊,觀察特定物理治療所面臨的議題,用科技的方式來解決,我想這是台灣的創舉!

不僅翻轉學生腦袋,更是顛覆了我的腦袋!

第一天下午的跨域共學工作坊,分別提供組隊好的團隊派員參加:
1. 物理治療入門工作坊:讓資管的人了解治療師在想什麼

2. 穿戴式雕塑工作坊:如何製作出一個能夠簡易展示並呈現概念的裝置

3. Inventor2 + Arduino 工作坊:讓治療師了解基礎程式運作方式

當然,能帶領這三堂把人抽離本身專業的工作坊業師,當然是高手中的高手,才能將一個,完全無法理解跨領域知識的隊員,瞬間提升遠遠超過一甲子功力!由於無法開影分身術,因此,只能參加我最想學的Inventor2 + Arduino工作坊。課程結束後,我只有一個感想:真是羨慕現在的學生,手邊有極多的資源、且容易快速上手並實現概念,在當時還是念醫學工程的我,連作夢都不敢想的事!

從組隊到開發出產品原型不到24小時

共7個團隊在24小時不到的時間,發展出各自針對觀察到的痛點,結合物理治療專業、並透過軟硬整合方式,產出7件原型作品,且立即進行Demo Show,每個原型都有其想解決現有物理治療所面臨的問題點,並透過展示設計出來的功能,讓現場的來賓能夠快速了解與融入情境。這是非常難的事情!每件作品都讓我非常驚訝,因為以我本身現有的能力,是不可能在24小時內完成,也真慶幸我是來當評審,不是組隊來跟這些團隊競賽!!



如何將原型進一步驗證與優化將是一大挑戰

公布募資結果、評審分享後,自己仍留下來聽完所有團員們與業師的想法,發現好多的團員,都非常認同且強烈期待下一次,能夠繼續參加這種快速壓榨腦力與創意的跨域議題松。我想這對主辦此場課程的主辦單位,無疑是一種振奮人心的鼓勵,因為它激發了不僅是學生對於本身專業領域上學習的動機,不再是不知為何而學,更是激發老師們對於教學的熱忱。



在此衷心期盼,有更進一步的LV1的模組推出,結合更多專業領域,讓製作出來的原型,能夠更加成熟穩定、並快速地進一步探討是否具有商業價值與商業模式,或是協助團隊成員了解,針對原型製作後何時進行修正、何時必須砍掉重練….等,否則,以LV0所達到開發出來的原型,尚不足以讓治療師,能夠真正應用在臨床或進行產品測試、也無法進一步了解失敗的原因。並且,更加期盼,此種議題松未來能夠有機會帶領在健康促進領域開發的我們,開發出更符合使用者需求與解決使用者痛點的產品!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工作所造成肌肉骨骼傷害(不適)的原因你中了幾個?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頻繁打掃家裡也是一種工作

之前擔任治療師時期,我家老媽時常抱怨手腕及手肘痠痛不舒服,都需要我幫忙按摩並且貼肌內效貼紮舒緩不適感,但是每隔幾周就會出現相同的症狀,因此常被媽媽嫌說:你這治療師一點也不厲害,無法根治手痛的毛病!

我告訴她無法根治的主要原因:是她太認真且頻繁地打掃家裡,例如:洗碗、洗衣服、甚至每天拖地,只要讓手部休息不要再一直惡性循環就會自然復原!結果馬上就會被她唸了一頓,同樣的情節一直在我家上演。後來老媽當上志工組長(較沒空整理家裡)後,我發現:她時常跟我抱怨手痛的情景,居然真的消失了!

工作引起的肌肉骨骼傷害

名詞解釋:
工作引起的肌肉骨骼傷害(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Ds),有很多類似或相關的名稱,例如:重複使力傷害(Repetitive Strain Injuries,RSIs)、累積性肌肉骨骼傷害(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s,CTDs)、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傷害(Overuse injuries )等。

常見原因:
肌肉骨骼傷害,通常是肌肉長時間、重覆、或是不自然姿勢下進行收縮,造成相關的肌腱、腱鞘、韌帶、神經及肌肉之磨損或拉傷,好發在肩、頸及上肢、下背等部位。所呈現出來的一些表現包含:不舒服、疼痛、麻、發炎、灼熱感、腫脹、不適的地方有顏色變化、感覺緊緊的、失去靈活性...等。

通常這些在軟組織不舒服的情況,是逐漸發生,不一定會因為某個誘發事件去造成急性症狀。且會覺得不舒服是一個區域範圍的,例如:整個手肘酸、手腕麻、下背痛..等,很難精準指出到底是哪裡不適。若某個區域不適感,經過長期貼著藥膏或是貼布、觀察自我感覺評估表一直超過三分以上,其實就該小心!延伸閱讀:該如何使用肌肉骨骼症狀調查表,來評估自我不適狀況?

常見的職業病或是相關症狀可能有:腕道症候群、白指症、板機指、網球肘、滑液囊炎、椎間盤突出或是病變....等,以下針對工作可能引起的肌肉骨骼傷害的原因進一步說明。

主要傷害原因及預防

1.姿勢不當(Posture):
可能原因:
工作時常常因為貪圖一時之快,不自覺的產生不良或是不自然的操作姿勢。或是作業時,工具設計不良,造成無法以較佳姿勢用力,亦或維持相同不良姿勢過久,無形之中,肌肉反而比正常狀況下付出更多力量,以彌補不當姿勢下,而損失的應有表現之力量。
如何預防:
就算是號稱最知道如何善用身體姿勢的物理治療師,也很容易忘記自己姿勢不良,而造成進一步肌肉的酸痛問題。因此,常常提醒自己勿為了貪圖方便用錯誤姿勢取物、請同事觀察自身工作姿勢是否正確、避免維持固定姿勢過久,才能預防此問題產生。正確坐姿可以看此篇文章:您的姿勢「坐」對了嗎? 、正確物料搬運及何謂正確站姿,等待之後分享!


2.過度用力(Force):

可能原因:
當人體在進行推、拉或身體負重的作業,其施力超過本身的肌肉負荷時,也是造成肌肉骨骼創傷的主因之一,尤其是長時間靜態施力,例如:長期抬拉過重沙包、裝潢工人抬舉雙手向上鎖螺絲,使得肌肉維持固定長度,或是身體保持固定姿勢,使肌肉無法伸展、放鬆。
如何預防:
避免固定維持某一姿勢並且施力過久,或是需搬運過重之物品,即使用手推車或是分批次進行搬運,提醒自己不要勉強一次搞定,一次搬運重量限制到底為多少可以看此篇文章:工作、搬重物造成下背痛?


3.重複性動作(Repetition):
可能原因:
不斷反覆且高重複性的利用身體相同部位進行工作的操作,肌肉疲勞的恢復趕不上用力的頻率,並超過身體之負荷,累積所造成的肌肉骨骼,也是常見受傷的原因之一。此較常見在手工密集之工作環境,例如:組裝作業員、辦公室打字員、家庭代工婦女。
如何預防:
盡量更換以不同肌群進行之工作,例如:進行不同作業的調配,例如上午手工組裝作業、下午改為檢驗作業。若無法更換作業,則建議拉長每小時休息時間,或是配戴護腕、護膝等保護裝置。


4.振動或是壓迫(Vibration & Contact Stress):

可能原因:
長期操作振動機器,例如:握持電動螺絲起子、電鑽鑽地工人,很容易造成全身振動或是局部振動的肌群、骨骼產生病變,最常見的例子為白指症。另外長期接觸壓力(多為手掌),也使得肌群過度施力造成相關肌肉骨骼之傷害。
如何預防:
如同重複性作業,盡量更換以不同肌群進行之工作,或是可配戴防震手套、拉長每小時休息時間。


5.缺乏適當休息(No Rest):

可能原因:
適度的休息,是一般職場能夠允許的,但是,常因為工作忙碌、趕工...等其他原因造成不願休息或是來不及休息的狀況產生。
如何預防:
人體肌肉骨骼其實是很厲害,在非極大的破壞下,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但,若缺乏足夠的休息,受傷的部位無充分的時間復原、或者是經年累月下來所造成的職業病,即使再多的休息,都很難使得肌肉骨骼恢復到完全未受傷的情況 。因此,建議適度且足夠的休息,才可以讓疲憊或是受傷的肌肉骨骼恢復原有功能。

每1小時的工作,應有1或2次短暫時間的休息,起身離開工作岡位、進行肌群伸展等方式,讓肌肉骨骼有時間能夠進行舒緩、休息的動作。越高負荷或是越吃重的工作,建議休息時間更應拉長。


透過上述五個肌肉骨骼傷害可能造成的原因及簡易預防方式,提供大家盡量在工作上能夠避凶與趨吉,若發現有超過1個以上潛在因子,都應該要特別注意如何避免與保護。希望這些能給長期有肌肉骨骼傷害方面困擾的朋友一些參考,期望大家都能在職場開開心心的工作而沒有任何痠痛唷!


如果對於職場肌肉骨骼傷害預防及改善有興趣的夥伴,可以進一步參考:

01.國外針對肌肉骨骼傷害的指引(PDF)
02.肌肉骨骼傷害預防指引(PDF)
03.肌肉骨骼健康狀況之職場相關引子關聯性探討(PDF)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睡覺的枕頭到底該如何選?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高枕一定無憂?

最近老婆的阿嬤右邊肩膀貼著痠痛貼布,詢問她為何痠痛,她跟我說抱怨說:晚上有時會睡不好,偶爾還會落枕,造成整個肩頸很不舒服,查看了一下她睡覺枕頭高度,似乎是不太符合她,這也讓我想起了高枕無憂這一個成語,看來高枕無憂並不適合人體工學一詞XD

高枕無憂的典故,是從春秋時期孟嘗君與馮諼的故事說起,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此連結

枕頭太高、太低、太軟、太硬都不行!

透過自己親自感覺,有時候不一定會非常準確,因此,建議可以請家人從旁觀察或是請專業治療師協助判斷目前躺在枕頭上的睡姿是否合適,不合適的枕頭可能造成肩頸痠麻感、甚至腦部缺血的情況產生,輕忽不得。以下有幾個判斷方式提供大家參考:

仰躺時:額頭、下巴與床面平行

  1. 枕頭太低:可能下巴向上抬、嘴巴不自主微開,頸部感受不到枕頭支撐。
  2. 枕頭太高:可能感覺有縮下巴狀況,或是後面頸部肌肉感覺被拉扯。
  3. 高度適中:兩眼可平行直視天花板、下巴及後頸較無明顯不適感。


側躺時:脊椎與頭的中線平行

  1. 枕頭太低:身體上側的肩膀可能不自主上抬、有拉緊感覺,頸部無支撐感。
  2. 枕頭太高:身體下側(被壓住那側)的肩膀可能有拉緊感覺。
  3. 高度適中:無任何一邊肩膀有拉扯感,眼睛可水平平視前方。


不建議趴睡

趴睡時,不論你的頭是朝哪邊躺,都會造成兩邊肩頸張力較不平衡,更由於趴睡對於整個頸椎、人體脊椎產生較大的壓迫、且不對稱的狀況較明顯,因此,建議需盡快調整為仰睡或是側睡的睡眠姿勢較為合適。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枕頭高度?

  1. 習慣仰睡:可以嘗試以手握大拇指姿勢、握拳向上的高度當挑選枕頭高度,若超過兩個拳頭交疊的高度,則真的是太高了;反之,若低於一個握拳的高度則可能枕頭太扁會讓頸部較無法支撐與休息。
  2. 習慣側睡:可以嘗試以耳朵到一側肩膀外緣之寬度當挑選枕頭高度。


一定要買人體工學枕?

枕頭高低與軟硬程度,需考量到每個人頭躺下後,向下壓縮枕頭的空間,因此,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的舒適感,而有差異,相信很多人都得換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枕頭後,才能找到自己最愛軟硬程度與喜歡的枕頭高度。

我的爸媽甚至私底下偷偷問我:外面坊間枕頭有很多種類:一般枕頭、茶葉枕、人體工學枕、記憶枕...等,到底是要買哪款最好?我回答他們:只要躺下去不會有壓迫感、感覺舒服的就是好枕頭,他們聽完後對我的答案不是很滿意!

其實只要是不影響睡眠、讓整個肩頸能放鬆、並能將身體維持較正常的姿勢,即是一個好的枕頭,不一定非得買號稱具有人體工學的枕頭才行,唯有透過自己感受身體細微的訊息、以及家人的提醒,才是最好的方式。

因此,若發現長期肩頸痠痛、睡不好,除了要趕快找醫師或治療師詢問如何改善,更可能要思考是不是目前睡覺的枕頭出了問題?得考慮重新挑一個適合自己的枕頭了!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高齡化社會運動產業發展策略

作者:蔡健儀 Cola Tsai



身體要健康,絕對不能僅有做有氧操

很榮幸應台北市政府體育局與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邀請擔任[高齡化社會下運動產業的發展策略]與談人。

在座談會之前,有機會與台大康正男主任及台體大林房儹教授聊天,發現目前台灣光是北、中、南的長者對於運動的認知、及針對不同身體狀況如何健康促進,存在很大的差異。

但,我相信不論是日托、社區關懷據點或是各式健身中心的主要經營者,都會一致認為:身體要健康,絕對不是僅有做有氧操,單一運動即可達到,期望大家一起來為長者的健康體適能把關!


如果有對於高齡健康促進等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簡報連結參考。